2025年11月4日,中山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王东风应邀在我校逸夫综合楼5306徽文化传播中心作题为“英语诗歌的节奏与翻译”学术报告。报告会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周东彪主持,外国语学院全体教师参加报告会。

讲座伊始,王东风教授从英诗汉译的发展历程切入,系统梳理了几种主要的译诗方法。他一针见血地指出,百年英诗汉译存在一个重大缺憾——未能充分译出原文的节奏。在他看来,诗歌的节奏是诗歌音乐性生成的核心要素,若翻译中缺失这一要素,诗歌的乐感与诗意将遭受结构性破坏。关于诗歌节奏的生成机制,王东风教授阐释道,其源于音节有规律性的重复。对于英诗汉译,这种节奏的重复功能具备可复制性。他认为英语和汉语在节奏生成机制上存在较大共性,只要运用对应的节奏结构整合语言资源,便能在很大程度上模拟出原文的节奏。

整场讲座,王东风教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,通过丰富的译例论证了英诗节奏的可译性,为在场师生打开了英诗翻译研究的全新视角,引发了大家对诗歌翻译艺术的深入思考,现场互动频繁,学术氛围十分浓厚。
王东风:中山大学二级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,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首席专家,外文局重大项目首席专家。现任广东省翻译协会会长、中国翻译协会常务理事及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副主任、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批评专业委员会会长、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翻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、广州外语协会荣誉会长;曾先后担任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、中山大学外语教学中心主任、中山大学翻译学院常务副院长,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、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、副秘书长、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指委委员;应邀在中国大陆、港、澳、台和美国等一百多所高校讲授翻译和翻译理论,特邀赴美国蒙特雷翻译学院授课。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、出版各类著作20多部;主持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项目1项,外文局重大项目一项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基金项目2项;获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次、三等奖1次、宋淇翻译研究评判提名奖2次。
(撰稿:外国语学院 谈少杰;摄影:外国语学院 王琦; 责任编辑:外国语学院 王琦;审核:外国语学院 乔根)